景況:自行車//讀書//足球
很久沒有發文了,想起過去的臉友(已被刪)曾說的,只看別人的動態,不分享自己的動態是不平等的。那,我就稍微認真發篇文,請慢慢看。
//自行車
身為努力達到200W功率輸出的市民單車騎士,需要持續練習來提升體力與腳力,在幾位朋友不厭其煩、不堪其擾地傾囊相授下讓一度不得要領的我能有些許成長。還記得七月的時候,第一次彎進中社路,覺得61號門牌實在太美,就在路邊大口喘氣,彎腰喝水休息了幾分鐘,查看電子地圖才明白只騎了三分之一左右……。再次出發努力踩了一陣子,雙溪國小校園裡的銅像在高處睥睨著緩慢通過的我,右彎再右彎後,第一次體會到什麼是「爆腿+爆心肺」,氣喘噓噓的滑進對向車道的候車亭,摘下安全帽無力地坐在水電行外的石椅上,欣賞著上上下下中社路的各式精美公路車。
有位往山頂騎的外國女士非常面熟,像在哪裡見過?呼吸漸歸平順後,浮現了剛在61號前的畫面,一樣的車色一樣的服裝安全帽還有一截黃褐色的馬尾,不過剛是往下滑,現在是往上爬。換言之,我已經被「套圈」了。休息「一陣子」後,再度跨上我的「燒肉」上坡爬行,右側山壁的樹木扶蘇,蔭涼舒適,完全擺脫了剛剛的狼狽,再度體驗到騎車的快樂。說時遲那時快,那位外國女騎士又再對向車道穩穩地下滑了……。很快地,大腿就再度不是我的了,呼吸也再度急促、失序,記得人家說經過髮夾彎後終點就不遠了……對一個肉腳來說,任何超過200公尺的4%以上的坡都是遠……終點線前的10公尺都得用盡全力才抵達得了,因為再也不想下車休息了,我要騎完。
終點,是地面畫上禁止停車的交叉黃線,讓公車迴轉下山載客的路面空間,兩具垃圾桶,一對流動廁所立在馬路邊。沒有遠眺的風景,視線全被雜木林遮擋,倒是有條登山步道。走了一段,原先設有石椅休憩的地點,也無風景可看了,全被雜木林遮擋住了。準備下山的我,切回大盤時「燒肉」的鏈條卻掛在齒盤外,它「落鍊」了……這還是從小第一次遇到傳說中的「落鍊」,手忙腳亂地拉拉扯扯時,外國女騎士竟然「又」往終點線騎來了……正當她試圖靠近提供援助前的片刻,我終於修好了它,鍊條掛回齒盤。下滑時,覺得每一個彎真是折磨人的小麻煩,短短四公里,竟然要分成三段來爬……況且,我騎一趟的時間,人家已經騎了三個來回。
*「燒肉」的外文是Silva,因為它是銀色的,所以如此命名,而且一邊騎也一邊燒掉我的脂肪。
//讀書
最近案上書有兩本,一本是《一生的自行車計劃》;一本是《第四版草稿》。
第一本純粹為了鞭策騎行所看,這本書十幾年前就出了中文版,封面很讚,引人入勝,彷彿看到了一輛鋼管車左右搖晃騎上山間小路的酣暢。新版的就走競技導向的書封,乏味了些,像是「聖經」不像「計畫」。標榜寫給投入自行車一段時間後的愛好者,如何維持熱情繼續騎行。喪失熱情最大原因多半是停止進步(甚至退步),高度投入時間與精力後卻發現毫無長進,就此封印。要騎到一百歲,就得維持這股熱情到一百歲,所以這本書分享的是如何有效地提升騎行能力,以及針對可能導致封印的各項困擾提出應對的解方。
由於我還是努力達到200W輸出的菜鳥騎士,所以我從「技巧」篇開始看起,特別針對「爬坡」和「下坡」。上面說了,人家騎三趟我只能騎一趟(雖然已經進步到一趟在35分完成),趕緊來看想騎到100歲的話,哪裡出了問題。但翻開一看,卻滿是疑問,究竟是我太菜,還是我理解有問題?以下照抄書中針對爬坡的兩項建議——
1.大齒輪轉得快。
一般來說,用能力範圍內的最大齒輪,轉速維持在平地的85%以上。也就是,在平地若每分鐘可以踩90轉,那麼爬坡時應維持每分鐘76轉左右。如果低於60-70轉,心跳率、能量消耗及費力程度都會大幅上升。(《一生的自行車計劃〖修訂版〗》P67)
3.越大不一定越好。
爬800公尺以內的短坡時,可以採用較大的齒輪。但是爬更長的距離時,小一點的齒輪會比較快,更有效率且不容易累。硬是用大齒輪爬長坡,可能還沒到坡頂,腿就沒力了。(《一生的自行車計劃〖修訂版〗》P68)。
「大齒輪」/「小齒輪」?「大齒比」/「小齒比」?「大盤」/「小盤」?
如果以目前通行的語彙來說,公路車前變一般是有大盤/小盤可切換,後變的話,則由切換飛輪大小來變速(由11齒到32齒以上的齒盤組成7速到12速的各式飛輪),越多齒的飛輪自然越大,齒輪比則越小,速度越慢;越少齒的飛輪自然越小,齒輪比則越大,速度越快。「大齒輪」轉得快,究竟是指輪子轉得快;還是飛輪轉得快(高踏頻)?從整段話來看,應該是指在上坡時將踏頻維持在平路的85%,所以「大齒輪」應該是指較大的飛輪齒片,如19T、21T……「能力範圍內」所指是在均衡心肺以及踩踏能力(踏頻)騎士可以使用的齒輪比,肉腳我如果是25T,那麼前述的女騎士可能是21T。
但以飛輪的齒片大小來解讀第三「越大不一定越好」,就遇到了困難。這邊的大、小齒輪指的似乎是齒比?爬長坡時以較小的齒比進行,效率如何可能因人而異,至少是「不容易累」。
綜合第一與第三的提醒,是建議我們在爬坡時以維持迴轉速為優先,遇到長坡時,不妨再輕踩一些(降低齒輪比)換取效率(不容易累)。至於這個推測正確與否,就要看原文才清楚了。
《一生的自行車計劃》要看到100歲,所以慢慢看,慢慢學。
===
《第四版草稿》|約翰・麥克菲(John McPhee)
這是一本神作。
對非虛構寫作領域來說,這是一本神作,不單是來自於權威作者的傾囊相授,還包含全書的謀篇佈局,就是絕佳的示範。有志於此的寫作者務必參考的一本書。
這本書的第一章絕對是當頭棒喝,約翰為我們複習了小說課裡最陳舊卻最有用的讀本《小說面面觀》裡如何解釋「情節」。「國王死了,皇后因為哀傷而死。」簡單明瞭,實際好用。「因果關係」是說明何謂情節時常援引的條件(在敘事中可能牽涉到合理性的問題,在《詩學》中已建議創作者如何抉擇),相對於單純記敘時間順序的則是「故事」(但佛斯特又說:小說不就是說故事而已嗎?)
在全書的第一段,約翰說了一段往事,看似無足輕重,卻引人入勝,聯想翩翩。約翰位在二樓的工作室對門是家「純」按摩,不時招徠登徒子們的試探,不勝其擾的按摩夫妻索性將招牌改為活動式,入夜後摘下,卻苦了對門夜半寫稿的約翰。那些誤入歧途的西裝革履的尋歡客「預期中那個胸部豐滿的瑞典女郎,赫然變成留著大鬍子的矮小男人。」只能敗興而歸。
為了營造「臉掉下來」的畫面,約翰不厭其煩地描述了工作室的地理位置,與其他商家的相互關聯,一再地補充細節,推演著情節,才在段落的結尾獲得效果。
約翰和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一開始做人物特寫時也僅止於單一主角,採訪,切入,引述,尾韻。漸漸不滿於單調的模式,約翰構思在一篇文章裡放進兩位主角,彼此拉扯,彼此烘托,重點是要一加一大於二。於是他寫了一篇兩位美國網球選手畢生較量的故事(像是山普拉斯/阿格西從青少年的交鋒開始),約翰極盡所能地調閱了電視台庫存的比賽拷貝,反覆觀賞後,才完成精采的文章。既然可以寫兩個人,何不在一篇文章裡寫更多人呢?靈光一閃的他貼了張便條在隔板上「ABC/
D」,也成了約翰聲名遠播的寫作模式,主角是D,A、B、C三人都與D有著緊密的聯繫,三條分支強化了結構,豐富了情節,也讓讀者對結局有了更多的想像。
能做到ABC/
D的寫作者可能不多,首先是題材的困難,再來是如何平衡駕馭各個角色在敘事中的發展/占比。每深入地描寫一個人物,讀者就遠離其他兩位;好處是D的形貌越來越清晰。杜思妥也夫斯基可能是高手中的高手,《卡拉馬助夫兄弟們》裡,對父親對大哥對二哥的缺陷與荒亂的描寫,無不加深了讀者對老三阿遼沙的印象。也因為經由ABC的視角讓整個敘事得以更加的完整與自然,「故事」是由多點連結而成的網絡,不再是傳主的單一視角(或他人的回望)。巴赫金稱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寫法為「複調小說」(多聲部)。約翰畢竟是一位非虛構作家,需要訪問,需要研究,需要調查,需要驗證……事件並不會因為想像力而改變,唯有事件的呈現與側重會因為他下筆的方式而有澈底的轉變。
第一章就放了大絕,此後的篇章是不是就不需要看了呢?
這正是此書為何為神作的原因,開篇放大絕,讀者雙眼被閃瞎後,盲目地到櫃檯結帳帶回家供著,才發現,下筆依然無神,只知道ABC/
D的寫作策略很猛,卻是依然無法寫出想像中的精采文章。約翰當然知道寫作沒有那麼簡單,所以第二章的開頭就是「萬事起頭難」。當寫作者完成調查與研究攤開筆記本和便籤,準備將辛苦的前置作業轉換為精采的文字時,立即遭遇了難題,如何從紛雜的資料中理出頭緒?該如何下筆才能吸引讀者目光?約翰的答案是「結構」。
結構,約翰是指如何剪裁你的文章,讓資料從時間序轉化為強調因果關係的「情節」。事件是依循時間發生,寫作者不要搞混時序即可使用倒敘、插敘等寫作手段重新剪輯出適合閱讀的故事。在第二章裡,約翰點出了許多寫作者容易遭遇的問題,並且一一給予建議。第一章如果為你勾勒了宏偉的藍圖,第二章便為你填補了文章必須有的肌理,將掌握的資料剪輯成最恰當的順序,呈現在讀者面前。
第七章則是全書的核心,「寫作的本質,就是修改。」加上「不斷」二字,恐怕更接近事實。凱魯亞克寫在捲筒打字紙上的《在路上》並非我們閱讀到的定本,揮汗如雨一氣呵成的版本,最後還是走上修改之路。更何況是面對空白的銀幕大半天打了兩行字,再花兩秒刪除的你我,修改,不斷地修改,文章才有誕生的一天。
第三章是作者和編輯之間的關係,第四章講如何採訪,第六章說查核的重要,這三章都點出要繳出一篇精采的非虛構作品,不是單靠作者一人可以完成的。第五章則是插敘了參照的重要,避免冷僻的典故,要確認閱讀文章的大多數人都能理解,否則不如別用。第七章強調「寫作的本質,就是修改。」也是此書書名第四版草稿的由來。最後的第八章,回頭談省略的藝術……最後約翰不忘藉一起上素描課的五星上將艾森豪爆個粗口:「(葡萄)還真是天殺的難畫。」
難畫的豈止是葡萄而已。
(這本書能說的地方太多了,也是一本需要持續閱讀永續關懷的絕佳參考書)
(裡面有提到一點是編輯與作者的拉鋸,約翰提醒寫作者們務必要捍衛自身作品,拒絕編輯以修改之名其實是行「重寫」之實的要求,畢竟,最後署名的是作者而不是編輯。關於此,以愛改人家作品而受人指責的我,好好反省了一下是否犯了要人「重寫」的毛病?若是由作品出發,提出符合作品精神的修改方向,還算「重寫」嗎?畢竟沒有一位作者是一樣的。)
*查核的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對非虛構寫作來說尤其如此。有人說出版社不是調查局,沒有辦法查核作者的身分,也許本書的第六章,示範了非虛構寫作的嚴謹態度。
//足球
這個夏天的足球界實在讓球迷嘖嘖稱奇,先是歐國盃一路過關的英格蘭最終在PK戰中不敵義大利,與冠軍獎盃擦肩而過。緊接著在新冠肺炎稍歇下各大職業聯賽火熱開踢,等著進場叫囂吶喊助威的球迷先是在轉會市場上虎視眈眈,期待心愛的球會補進強力新血。
首先失望的是巴薩球迷,延宕了一年,梅西終究難逃轉會,告別了他效力21年的巴薩隆納轉投到法國甲級聯賽的巴黎聖日耳曼(當今出手最為闊綽的球會)。巴黎聖日耳曼的休息室在梅西抵達前早已傳出喧譁不平,先是引進皇家馬德里的標誌性人物中後衛拉莫斯,壓縮了其他隊員的上場空間;接著引進了義大利國家隊守門員多納魯馬,他神勇的表現走到哪裡幾乎都是首發的不二人選,那原來的一號門將納瓦斯擺哪裡?也許和NBA近年的組隊風潮衍生的問題相同,蒐集了各個位子的王牌,甚至是重疊位子的王牌後,能否絕對提升球隊戰力?「勝利,現在就要」的人員組織方針,能否達成長期建軍的穩定發展?不過,在等待時間驗證之前,巴黎聖日耳曼的頭號球星前鋒姆巴佩已經表態期待轉會,可惜在夏季轉會截止日,姆巴佩無法換穿皇馬全白球衣,成為銀河艦隊的一員。鬱悶的梅西、不爽的姆巴佩、走樣的內馬爾,會給球迷什麼樣的賽季?
===
曼聯早在歐國盃前,已經簽下了年輕的英格蘭國家隊邊鋒桑喬,加上原有的英格蘭國腳拉許福德、格林伍德和法國前鋒馬夏爾,鋒線上早已人才濟濟。沒想到,葡萄牙超級球星羅納度竟然壓哨空降老特拉福球場!羅納度在03-09賽季為曼聯效力期間所帶來的旋風,事實上不在貝克漢之下,甚至完全改變了曼聯隊踢球的節奏和風格,儘管他初登場時看似花拳繡腿的過人又習慣在肢體接觸後誇張地倒地按壓著沒有大礙的患部,習慣英超節奏後的羅納度完全宰制了比賽,甚至他那時踢得還不是前鋒。十二年後重返英超,再度穿上曼聯的7號球衣,儘管已經「高齡」36歲,羅納度絕對是曼聯重新奪回「紅魔」稱號的關鍵人物。更何況吵吵嚷嚷大半球季準備轉會的博格巴,戲劇性地續留曼聯;上季租借西漢姆的林嘉德,亮眼的表現幫助西漢姆成為英超前六的勁旅,這季重披曼聯球衣;加上引進法國中衛瓦爾內,補強後防戰力,這季的曼聯,還不飛天?(至少羅納度的球衣已經賣出新記錄。)
但,我可是西漢姆的球迷,相信隊長萊斯,相信鐵錘幫!
而且,根據超級電腦的分析新賽季排名,曼城第一,切爾西第二,曼聯第三,利物浦第四。
「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