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號搭乘體驗
很久以前寫過一篇關於太魯閣號的網誌,主要是要突顯出太魯閣號的誕生對於花東當地居民而言,運能提昇其實是不大的。當初寫那篇,是以花蓮在地居民的心態寫的,時移事往,現在的身份也轉化成小城的觀光客了。
趁著九月一次略顯匆促的花蓮行,委請了剪接師同學務必幫我們倆訂到太魯閣號的班次,也該是體驗一下傾斜式列車的魅力了。我們所選擇搭乘的是1091次,台北車站開八點,十一點五分到花蓮車站,沿途停靠松山、宜蘭、羅東等三站。
對於內裝,沒有太大的震撼,對於取消腳踏板這點不是很滿意,小得很可憐的巴士窗不太習慣,皮革材質座椅還不錯,但是也沒比過往的絨布座椅好坐到哪裡,衣架掛勾是符合現代的設計需求,閱讀燈的話,在EMU300義大利人的設計裡早就登入臺灣了,餐桌?這個讓我想到那些無奈的研討會議冷氣超強的會場裡打盹的窘境。既然這些內裝都無法打動我,那麼就來看看它的動能表現吧!
太魯閣號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傾斜功能」,為了克服宜蘭線的彎道與坡度,臺灣鐵路局特別制定的採購方案。以縮短運成為首要目標的傾斜式列車,似乎只有快捷這一項可以打動我,到底從台北到花蓮可以有多快呢?路局原先的口號是兩小時內,照時刻表上的時間看來,停三站,兩小時零五分抵達,如果跑直達車次,應該可以達到兩小時內。不過鐵路局短期內應該還是不會運用太魯閣號來跑直達車次,原因很簡單,太魯閣號是電力車種,拿來跑跨線自強號,比較「划算」。至於直達車次1079就繼續留給骨骼精奇的DR2800,也才有短時間內將旅客運至台東的效能。除非臺鐵再開設一直達班次,專跑台北花蓮之間,不過這樣一來,也失去了競爭宜蘭線的能力。
這不是我第一次搭乘太魯閣號,在去年一個百無聊賴的午後,曾經搭乘過下午的班次(台北)到瑞芳。那次給我的經驗不是很好,感覺隔音似乎有點不理想,列車在基隆河畔實再也無法快起來,所以對於太魯閣號出色的速度感就成了這次體驗的重點。列車將要開上汐止高架路段時,明顯地傳來上下的震動,像是推拉式自強號曾經有過的不舒適。這就是大家口中最高級的臺鐵車款嗎?不禁開始思念起柴油自強號來。由於我的體質可能是比較容易暈眩的,一開始,我還能抵抗住傾斜式列車的威力,但是車過牡丹之後,漸漸開始有暈眩自腦袋溢出,剪接師同學更慘,她完全無法閱讀,或是把目光注視在一個定點上,於是她開始睡覺。但是看看車上其餘的乘客,大概有十幾份蘋果日報攤開在席次間,大家的身體顯然都很強健,斯毫不受影響。
車出了山洞,來到石城海灣,列車的速度明顯地提昇了不少,也開始漸漸體會到過彎時的「傾斜功能」是怎麼一回事。那種體驗像是騎摩托車時,將身體側向弧心以利過彎,太魯閣號就像是gp摩托車大賽裡的滑行大師,將煞車點延到不能再延時,在兩股閃亮的鋼軌上畫出美麗的曲線。花了一小時十分鐘,列車停妥在宜蘭站月台,以這種時間的分配來說,等等羅東到花蓮的區間,該是一段「火車快飛」!
我們所搭乘的車廂是7車,馬達車,車號是tem1007。以馬達車而言,對於它的隔音效果感到滿意,或許還是比不上EMU100,但是和柴聯自強號比起來,已經給人高級的印象。往花蓮的路上,終於體驗到這款車的新穎之處,感覺有源源不絕的動力,跑起來臉不紅氣不喘。車身的重量較輕,跟emu系列自強號比起來,有種輕飄飄的錯覺。最讓我讚不絕口的是,列車通過「和仁」車站時的完美表現,以往不管是搭什麼車種經過和仁車站,總是會以相對的高速來繞過和仁新月般的月台,坐著柴聯自強號,往往有快被甩脫出車廂的驚奇,我都戲稱這是一個神龍擺尾的路段!沒想到太魯閣號以像是在直線上運行般美妙地通過和仁,這時我才願意承認:太魯閣號名不虛傳!轉向架實在太棒了。也才領略到為甚麼阿美族的朋友會用:「在媽媽的搖籃裡很舒服!」來形容乘坐太魯閣號了。
綜觀這次的搭乘經驗,覺得當初的判斷是對的,這是一列為觀光服務的火車。它存在的目的就是提昇臺鐵的服務品質,特別是在觀光運輸上,讓旅客期待能夠搭乘到傳說中的太魯閣號,重新度量抵達花蓮所需的時間。在台北花蓮間沒有太強大的競爭對手出現之前,臺鐵願意這麼做,實在值得鼓勵。傾斜式列車的營運需要強大的工務能力作為奧援,路線的強度能否維持,至關重要。花蓮以南的路段,到底是要添購柴油傾斜式列車?還是比照宜蘭線進行雙軌電氣化?莒光號團體列車模式能不能往南延伸到台東?能不能考慮以柴油電頭重聯運轉牽引莒光號列車行駛花東線?這些,都只能留待時間來驗證。
最後,太魯閣號是好車一台,但是下次要回花蓮,我還是會選擇「白金之星」(dr2800)和它的朋友們(柴油自強號)來搭乘,比較有「原鄉」的味道,太魯閣號還是留給觀光客就好了。最後的尾巴,忍不住要抱怨,為什麼1091上沒有服務人員,連一包鱈魚相思都吃不到的自強號,真得是臺鐵的「招牌列車」嗎?
趁著九月一次略顯匆促的花蓮行,委請了剪接師同學務必幫我們倆訂到太魯閣號的班次,也該是體驗一下傾斜式列車的魅力了。我們所選擇搭乘的是1091次,台北車站開八點,十一點五分到花蓮車站,沿途停靠松山、宜蘭、羅東等三站。
對於內裝,沒有太大的震撼,對於取消腳踏板這點不是很滿意,小得很可憐的巴士窗不太習慣,皮革材質座椅還不錯,但是也沒比過往的絨布座椅好坐到哪裡,衣架掛勾是符合現代的設計需求,閱讀燈的話,在EMU300義大利人的設計裡早就登入臺灣了,餐桌?這個讓我想到那些無奈的研討會議冷氣超強的會場裡打盹的窘境。既然這些內裝都無法打動我,那麼就來看看它的動能表現吧!
太魯閣號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傾斜功能」,為了克服宜蘭線的彎道與坡度,臺灣鐵路局特別制定的採購方案。以縮短運成為首要目標的傾斜式列車,似乎只有快捷這一項可以打動我,到底從台北到花蓮可以有多快呢?路局原先的口號是兩小時內,照時刻表上的時間看來,停三站,兩小時零五分抵達,如果跑直達車次,應該可以達到兩小時內。不過鐵路局短期內應該還是不會運用太魯閣號來跑直達車次,原因很簡單,太魯閣號是電力車種,拿來跑跨線自強號,比較「划算」。至於直達車次1079就繼續留給骨骼精奇的DR2800,也才有短時間內將旅客運至台東的效能。除非臺鐵再開設一直達班次,專跑台北花蓮之間,不過這樣一來,也失去了競爭宜蘭線的能力。
這不是我第一次搭乘太魯閣號,在去年一個百無聊賴的午後,曾經搭乘過下午的班次(台北)到瑞芳。那次給我的經驗不是很好,感覺隔音似乎有點不理想,列車在基隆河畔實再也無法快起來,所以對於太魯閣號出色的速度感就成了這次體驗的重點。列車將要開上汐止高架路段時,明顯地傳來上下的震動,像是推拉式自強號曾經有過的不舒適。這就是大家口中最高級的臺鐵車款嗎?不禁開始思念起柴油自強號來。由於我的體質可能是比較容易暈眩的,一開始,我還能抵抗住傾斜式列車的威力,但是車過牡丹之後,漸漸開始有暈眩自腦袋溢出,剪接師同學更慘,她完全無法閱讀,或是把目光注視在一個定點上,於是她開始睡覺。但是看看車上其餘的乘客,大概有十幾份蘋果日報攤開在席次間,大家的身體顯然都很強健,斯毫不受影響。
車出了山洞,來到石城海灣,列車的速度明顯地提昇了不少,也開始漸漸體會到過彎時的「傾斜功能」是怎麼一回事。那種體驗像是騎摩托車時,將身體側向弧心以利過彎,太魯閣號就像是gp摩托車大賽裡的滑行大師,將煞車點延到不能再延時,在兩股閃亮的鋼軌上畫出美麗的曲線。花了一小時十分鐘,列車停妥在宜蘭站月台,以這種時間的分配來說,等等羅東到花蓮的區間,該是一段「火車快飛」!
我們所搭乘的車廂是7車,馬達車,車號是tem1007。以馬達車而言,對於它的隔音效果感到滿意,或許還是比不上EMU100,但是和柴聯自強號比起來,已經給人高級的印象。往花蓮的路上,終於體驗到這款車的新穎之處,感覺有源源不絕的動力,跑起來臉不紅氣不喘。車身的重量較輕,跟emu系列自強號比起來,有種輕飄飄的錯覺。最讓我讚不絕口的是,列車通過「和仁」車站時的完美表現,以往不管是搭什麼車種經過和仁車站,總是會以相對的高速來繞過和仁新月般的月台,坐著柴聯自強號,往往有快被甩脫出車廂的驚奇,我都戲稱這是一個神龍擺尾的路段!沒想到太魯閣號以像是在直線上運行般美妙地通過和仁,這時我才願意承認:太魯閣號名不虛傳!轉向架實在太棒了。也才領略到為甚麼阿美族的朋友會用:「在媽媽的搖籃裡很舒服!」來形容乘坐太魯閣號了。
綜觀這次的搭乘經驗,覺得當初的判斷是對的,這是一列為觀光服務的火車。它存在的目的就是提昇臺鐵的服務品質,特別是在觀光運輸上,讓旅客期待能夠搭乘到傳說中的太魯閣號,重新度量抵達花蓮所需的時間。在台北花蓮間沒有太強大的競爭對手出現之前,臺鐵願意這麼做,實在值得鼓勵。傾斜式列車的營運需要強大的工務能力作為奧援,路線的強度能否維持,至關重要。花蓮以南的路段,到底是要添購柴油傾斜式列車?還是比照宜蘭線進行雙軌電氣化?莒光號團體列車模式能不能往南延伸到台東?能不能考慮以柴油電頭重聯運轉牽引莒光號列車行駛花東線?這些,都只能留待時間來驗證。
最後,太魯閣號是好車一台,但是下次要回花蓮,我還是會選擇「白金之星」(dr2800)和它的朋友們(柴油自強號)來搭乘,比較有「原鄉」的味道,太魯閣號還是留給觀光客就好了。最後的尾巴,忍不住要抱怨,為什麼1091上沒有服務人員,連一包鱈魚相思都吃不到的自強號,真得是臺鐵的「招牌列車」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