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FED廠的小老弟

Example


烏克蘭的FED廠生產的相機中,以FED-5系列最為著名,這個系列以模仿徠卡M-3相機(布烈松的最愛)名著於世(附帶一提的是,模仿功力最強的是蘇聯KIEV廠,名震天下的實例是一台仿製哈蘇120相機,居然連型號也不避諱的沿用,和資本主義為減少工資成本的oem制度異曲同工),號稱是窮人的徠卡(愛快羅密歐號稱窮人的法拉利)。以最低廉的售價提供給共產國際頂級的攝影設備,當初萬萬也沒想到,這種體貼的心意,居然在二三十年後嘉惠一群身無恆產的攝影愛好者(當然,得連帶感謝全球各大拍賣網站的推波助瀾)。而當初LOMO大量生產的結果下,今天想買到一架FED-5真如反掌折枝,多為中古新品(日本人會以〝美品〞稱之),出廠後便冰封三尺了。

FED-50是這群窮人徠卡的小老弟,遲至1986年才生產,已經是典型的八十年代造型。它的前身是MICRON II,1978年出廠,造型上極為類似,均裝上了「Induster-81」38mmf2.8鏡頭,除了測光外其餘構造雷同。但是有點莫名的是後繼的FED-50居然採用較為落後的科技,它的測光是靠著佈滿鏡頭周圍的砷塗料,而不是電眼,所以不需電池即可運作。利用砷塗料作為測光,是1960到1965年間相當盛行的設計,到電眼技術成熟後,便鮮有這種設計的相機了。

通常拿到一架二三十年前的相機,總是會擔心測光元件的老化問題,對於一個長期仰賴內建測光表拍照的人來說,測光表就像是他的上帝,儘管上帝常常抓弄我們,我們還是不能去試驗主,我們的神。FED-50就少了這層疑慮,出廠年份極晚,既可以享受使用四十年前的科技樂趣,又免除承擔機械元件老化的風險,對於我而言,FED-50卻是上上之選。

不過當初標下這台相機時有點後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網路購物的經驗了,卻還是學不會事先做功課,調查清楚它的底細。我誤以為它是一台手動、自動兩相宜的RF相機。這個想法非但使我盲目的添購了它,也暴露出我對於輕便雙眼相機的認知有限。

基本上,FED-50和LCA是類似的操作方式,簡單的說,就是需要手調焦距的測距式傻瓜相機。手動模式為搭配閃燈使用,同步速度為30分之1秒(LCA為60分之1秒),光圈由2.8到16。此外可以手調ASA值,可以用來補正測光的失誤。不過不需電池這一點,就勝過LCA多多,當然,不足的地方在於慢速快門只到15分之1秒(LCA為2秒)。它的體積(111*70*56mm)只比LCA大一點,適合隨身攜帶,38mm的焦長相當好用,較50mm標準鏡寬闊一點,也沒有LCA的32mm誇張。鏡頭成像也比LCA優異,邊緣弱化的問題較少。KIEV-35a的露光問題更不會出現在FED-50上。

當然,這相機還是有缺點的。第一,它不能手動曝光,限定在30分之1秒的手動快門模式,實在很難有大作為。第二,B快門時,光圈根本無從控制起,只能默默的祝禱,屏氣凝神(盡量避免手部的震盪)。第三,它太容易掉漆了,看來它並非六七十年代時尚推崇的鋼琴烤漆,雖然同為全黑色機身,比起那些烤漆優良的日本相機,實在是一碰就掉漆。第四,最近對焦距離為1公尺,加上38mm鏡頭,是很難對六十公分見方以下的東西特寫。或許這是對於用慣50mm鏡頭的我的困擾,所以列為第四。最後,光電池的壽命有限,在老化之後這就是一架無法運作的觀賞機了,光電池自動相機的命限啊!

以不到LCA售價的一半,換回一台俄羅斯工業精品,作為隨身相機,也算是一筆成功的交易。
附帶一提的是,有意尋找者,請留心是否附有遮光罩,建議使用。

留言

匿名表示…
I know how to use it.
Ha Ha Ha........I am the first.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保安宮導覽第一站

曇花一現的Konica auto s1.6

我在沖洗店的日子